麻醉恢复室气管插管病人的护理
气管插管是抢救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可以迅速建立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进行人工呼吸,是临床抢救危重病人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可为抢救和治疗争取时间,也可为呼吸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正确的护理方法可降低气管插管病人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因此,气管插管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麻醉恢复室中,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的病人占少数,有关机械通气的监护更是非常重要的。病人全麻术后带气管插管回麻醉恢复室时,应设专人护理,同时向医生了解病人手术过程,并与麻醉师交接清楚麻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1、 气管插管: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为减轻气管插管对咽后壁的压迫,头部位置宜稍向后仰,插管应固定,防止上下滑动,损伤气管粘膜。为防止气囊长期压迫气管粘膜引起溃疡或坏死,气囊每1~2h放气5~10min;神志清醒病人,要防止患者自行拔出气管插管
2、 呼吸道的湿化:采用加温湿化和间歇气管内滴注湿化,以提供与体温相近的加热湿化气体,从而保证呼吸道湿润。对呼吸道分泌物的抽吸,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抽吸手法要轻柔迅速,每次吸痰不宜超过15秒。危重病人在吸痰前,可酌情增加机械呼吸的通气量或吸氧浓度,以防止发生缺氧情况。气管内抽吸应与翻身、拍背等物理措施相结合,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每日雾化4次,每次20 分钟以便预防肺部感染。同时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3、呼吸机参数的调整:呼吸频率一般12~18次/min,潮气量一般10ml/kg,对于ARDS患者,潮气量可减少到4~8ml/kg。在机械通气初始阶段,吸入氧浓度可给予50%以上甚至可100%,但时间不能过长,随着病情的逐渐稳定,应尽量减低吸入氧浓度,一般应该在40%以下为好。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1:1.5~2左右。气道压力以不超过50cmH2O为限,并尽可能维持在40cmH2O以下。
4、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①呼吸道感染:应用呼吸机后,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或丧失,细菌更容易侵入呼吸系统,更易发生新感染或使原有感染加重。在预防上重点强调呼吸回路、接口、湿化装置的消毒;
②通气不足或过度:压力过低时,可造成通气不足,引起高碳酸血症,导致呼吸衰竭,影响循环功能;压力过高时,可造成通气过度,使PCO2下降,影响血压和神经系统功能,还可造成低血钾,引起心律失常。应随时调节潮气量、呼吸频率、吸气和呼气比例等,以改善通气功能。
③呼吸道阻塞:是较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可因气管插管的位置不正引起,可因吸痰不彻底或湿化不足粘痰阻塞支气管引起。矫正套管位置、吸痰拍背、暂时增加通气量等办法,呼吸道阻塞大多数可在短期内恢复。
④循环障碍:主要是心排量不足和血压下降。对心血管功能异常和血容量不足的患者,通气压力不可过大,吸气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循环功能。
注意事项:
①注意呼吸机各连接管道的密闭性,尤其是气管套管间的连接,在较长期应用时更要小心。
②注意呼吸参数,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和需要随时调整,保证自主呼吸与呼吸机辅助的一致性,若出现对抗,要查找原因,及时纠正。
③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吸痰和气道湿化。
④注意在变动体位后,要重新检查管道的连接,以防意外的发生。
⑤护理人员要熟悉所应用呼吸机的性能和特点,掌握其操作程序及各参数的调整,注意其运转时的节奏和音响变化,防止发生故障。
在临床工作中,颅颌面外科手术后,一些患者病情较重,不得不携带气管插管回麻醉恢复室。对于气管插管患者护理的好坏,可直接影响病人呼吸功能的恢复,严重时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气管插管的术后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病人高度重视。
麻醉恢复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