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版 大众版 职工入口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医心向党,“四好”先锋 | 躬耕杏林四十载 初心不改济苍生——记中央和国家机关“

2025-09-12    阅读量:


王宝玺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皮肤病与性病临床医疗、科研与教学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院(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党委书记等职务,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教授,石景山区“景贤人才”等荣誉称号。荣获2023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



1758174290669.png





宝剑锋从磨砺出

1962年出生于甘肃山丹的王宝玺,自兰州医学院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再到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他始终将“治病救人”作为人生使命。1987年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开启了与皮肤病学科结缘的一生。1994—1996年,他远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研修皮肤科学,系统学习世界先进理念和技术,拓展了国际视野。归国后,他敏锐捕捉临床需求,主持研发高纯度鬼臼毒素及制剂,填补国内空白,并成功获得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如今,鬼臼毒素酊(尤脱欣)已成为治疗生殖器疣的首选药物,被广泛写入教材与指南,为成千上万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他常说:“医学创新,只有走出实验室、走向病床,才算真正有价值






厚积薄发,砥砺前行

科研是医学发展的基石。作为科研带头人,他在国际上首次报道γ-分泌酶基因突变引起反常性痤疮,这一突破性成果被写入国际权威皮肤科教科书,开辟了皮肤遗传学研究新方向,吸引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聚焦遗传性和炎症性皮肤病,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结合。在 Science、NEJM、BJD、JID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相关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重大奖项。他提出“科研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因此许多成果最终转化为可应用的药物和诊疗技术。在他的推动下,国内皮肤科学研究逐渐形成系统化、国际化格局,为学科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志在杏林,薪火相传

作为一名皮肤科学临床医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几十年来,他悉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皮肤病与性病学人才。他重视学生的科研素养培养,更强调临床实践能力的锤炼。许多弟子如今已成长为国内外知名的学术骨干,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学风建设上,他倡导“求真务实、严谨笃学”,身体力行地教导学生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他经常在查房结束后,仍与学生讨论病例和研究思路,灯火通明的办公室见证了他“亦师亦友”的身影。“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的塑造者。”王宝玺教授常常以此勉励自己。他积极参与了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的发展建设,在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医者仁心,与人民同心

2014年底起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党委书记,王宝玺同志坚持党建引领学科建设,推动学术与临床并举,倡导服务患者、服务社会。在反常性痤疮、光损伤、皮肤美容等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并将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多项诊疗技术已在全国多家医院推广,推动了皮肤病诊治水平的整体提升。在社会服务方面,他积极组织“全国护肤日”义诊活动和健康宣教,亲自走上讲台和义诊现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普及护肤常识。他也注重通过新媒体传播健康理念,录制视频、接受采访,让专业知识走出象牙塔,走近大众生活。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他主动带头,推动医院实行科学防控和人文关怀并重的管理模式,既守护医护安全,也安抚患者心灵。他常说:“医生的使命,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托起希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

从青年医生到学科带头人,从科研探索到医院管理,王宝玺同志始终秉持“厚德精医,服务人民”的初心。同事们评价他:无论是科研一线的坚守,还是管理岗位的担当,他始终以赤诚之心书写医者仁心,以实干精神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如他常引用的古诗所言,他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卫生健康事业,推动学术梦想与民族复兴伟大进程同频共振。展望未来,他表示将继续坚守在临床与科研第一线,带领团队不断攀登医学高峰,为推动我国皮肤病学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撰稿:门急诊二党支部
审修:党委办公室
供稿:党委办公室
监制:庄 囡
编辑:刘 玎郑 璐
核校:文芳菲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