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阅读量:
作者简介 浦雯雯,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整形科主治医师。2024年12月起赴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参与对口支援工作。
2024年的冬天,我带着专业知识与满腔热忱,踏上了前往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的对口帮扶征程。
初到宁城县中心医院时,眼前科室的景象与北京的医院形成了鲜明对比——陈旧的手术设备、略显简陋的诊室、寥寥数名患者在整形外科诊室外等候。这样的景象让我对接下来的医疗工作开展深感迷茫,但这里的医护人员却用实际行动激励了我——即便资源有限,他们也会想尽办法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贴心的医疗服务,力所能及地解决各种本专业相关的医疗问题。
在这里,冬天的清晨是裹着煤烟的味道,青灰色的雾霭里飘散着千家万户的炊烟。在这座北方小城,“北京来的大夫”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县医院的走廊里多起了匆匆的脚步声和衣角的婆娑声。这天,诊室来了一位“全副武装”的姑娘。当她一件一件摘掉口罩、帽子、墨镜时,我立即注意到她那双不自然的双眼皮——过宽的褶皱让眼神显得呆滞,特别是左侧眼皮,明显影响了正常睁眼功能。“医生,我做双眼皮三年了,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她指着左眼说:“左边眼睛总觉得很累,化妆时特别明显。”经过检查发现,她原先的双眼皮切口位置过高,导致提上睑肌功能受限,左侧尤为严重。对此,我们为她制定了详尽的修复计划:重新定位双眼皮褶皱线,降低至自然宽度,同时松解原有瘢痕粘连,恢复提上睑肌功能,最后采用美容缝合技术确保精细对合。术前标记时,我们用精细测量尺反复确认,在自然睁闭眼状态下寻找最合适的褶皱位置。姑娘看着镜中的标记线,对术后效果充满了期待。术后第二天换药时我发现,虽然姑娘的眼睛还有些肿胀,但已经能看出双眼皮更自然的弧度。她惊喜地说:“大夫,我感觉我的左眼好像能睁开了!”经过两个月的恢复后,姑娘来复诊时开心地表示:“我现在终于敢‘轻装上阵’了!好久都没有这么轻松过了。”看着她自信的样子,和第一次来诊时忐忑的神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也倍感欣慰。我不禁感叹整形修复手术的意义不仅是外形的改善,也是人们对生活美好憧憬的展现。
为了给当地群众普及正确的健康观念与知识,除了看诊和手术外,我还会定期在宁城县中心医院的直播间做健康宣讲直播。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做完第一场直播《无痕未来:瘢痕预防的科学与艺术》时我紧张的内心:会有人看吗?能讲明白吗?可直播刚结束,我的手机就叮叮咚咚地响起。点开一看,是医院医务处的一位老师发来的消息:“讲得太好了!条理清晰,连我这样的门外汉都听懂了!尤其是那些道具——美皮护、减张器、弹力套,一下子就把抽象的知识讲活了!”她热情洋溢的文字让我松了一口气,随即内心也兴奋起来。原来,医学科普真的能打破认知壁垒,让晦涩的医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从那以后,定期做一场健康直播成了我雷打不动的工作。
外出义诊同样能感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每次结束诊疗,总会有几位老乡拉着我的手说:“大夫,去家里喝碗奶茶吧!”他们的生活简单却满足,笑容里透着最纯粹的善意,让我在紧张严肃的医疗工作之余,学会了放慢脚步,感受生活的温度。
行医路上,每一次全力以赴的救治、每一句耐心细致的解答、每一次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沟通,都是医者仁心的体现,都在传递着医学的温度与力量。未来,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将带着这份收获的感动与信念继续前行,加大对国家偏远山区技术帮扶力度,助力基层医疗能力提升,为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贡献自己的力量。
审修:医务处、宣传科
供稿:面颈整形科
图片:浦雯雯
监制:庄囡
编辑:刘玎、郑璐
核校:文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