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版 大众版 职工入口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整”行千里,大爱无疆 | 医路同行:在黑土地上践行使命担当

2025-08-15    阅读量:

——记东北医疗服务之路


作者简介


相贵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2025年2月起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参加中组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专业人才服务东北项目,挂任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

2025年初,满怀对医疗事业的赤诚之心,我来到了黑龙江,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医疗支援工作。初抵哈尔滨,冬日的余寒尚未完全褪去。医院外,松花江畔仍银装素裹;医院内,人影如织、忙碌异常。这座冰雪之都同时用凛冽的寒风和炽热的人情迎接了我。


1755238306477.jpg


作为麻醉科的挂职副主任,我需要兼顾科室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在这期间,我遇到了一位特殊的患者,让我对“舒适化医疗”有了进一步的感悟。那是一个阴沉的早晨,诊室门口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身影。这位患者身高185cm、体重233kg、BMI高达68。他艰难地挪着步子走了进来,喘着粗气对我说:“大夫,我实在走投无路了。”原来,他因为严重肥胖需要做胃减容手术,但已经辗转两家医院都因“咽喉反射极度敏感”无法完成气管插管,而导致手术一拖再拖。“每次插管都像上刑一样,喉咙一碰就剧烈呕吐,医生们都不敢继续了”,他声音绝望地描述着。长期的求医无果让他产生了严重的术前焦虑,甚至一度想要放弃治疗。在详细了解了他的病情和手术方案后,我耐心地就麻醉计划向他逐步进行了解释,用通俗的语言帮助他缓解对麻醉过程的焦虑。手术当天,我们采用了镇静镇痛下保留自主呼吸的气管插管策略,让药物缓慢起效,在患者逐渐进入“清醒镇静”状态时,既保持了自主呼吸,又达到了足够的镇静深度。在超声引导下,我们顺利完成了气管插管,整个过程患者没有任何呛咳和体动。

1755238329495.jpg

一天,一位从15岁起就被偏头痛折磨的患者找到我。三十年来,她几乎跑遍了省内所有的大医院,头颅核磁、CT、颈动脉超声、颈椎核磁,各种检查做了一遍又一遍,止痛片吃了无数,却始终找不到“元凶”。近半年来,她几乎每周发作2-3次。“疼起来就像有人拿电钻在脑子里打洞,只能把头往墙上撞才能稍微好受点。”她苦笑道,撩起额前的刘海,露出几处淡淡的疤痕。长期的病痛折磨让她患上了抑郁症,家里也时常备着抗焦虑药物。“尤其是月经前后,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一生气就会发作。”这句关键病史叙述突然让我眼前一亮。经过进一步的问诊和检查,我判断这是典型的“激素相关性偏头痛”。细致沟通后,患者同意接受我们的治疗。在超声引导下,我为她实施了“星状神经节阻滞”技术治疗,将极少量局麻药精准注射到颈部交感神经节。不到5分钟,她突然睁大眼睛对我说:“大夫,我脑子一下亮了!”经过一个疗程5次治疗后,困扰她三十年的偏头痛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两个月后随访时,她像是换了个人似的,面色红润、眼里有光,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道:“相大夫,我现在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确认头还疼不疼,这感觉就像重获新生一样!”说着,她从包里掏出一本崭新的日历,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无头痛日”的字样,已经连续标记了63天。看到她因我们的努力而重获健康,我深刻体会到:医生,一个正确的医疗诊断、一项精准的治疗技术,就能给患者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看着她离去的背影,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基层推广先进医疗技术的决心。


1755238345688.jpg


除了日常在医院的工作,为了将优质的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去,半年间,我和服务团成员一起走过黑龙江省内哈尔滨市、鸡西市等多个市区开展义诊帮扶、科普宣教或参加学术交流等活动。虽然很多地方医疗条件相对有限,但当地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各地患者们给予我们的极大信任都让我深受感动。在东北黑土地上行医的日日夜夜,每一台手术、每一次带教、每一场义诊都让我对医生这个神圣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当看到患者们得到有效诊疗后感激的目光,年轻医生们掌握新技术后欣喜的脸庞,我都愈发体会到医疗帮扶不仅能为当地带去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医疗资源,也是爱与希望的传递,让医者仁心守护更多人的健康。接下来的日子,我将继续扎根这片沃土,把掌握的知识与技术和东北的实际需求相融合,尽自己所能为当地培养“带不走”的医疗人才,帮助更多患者重获健康,让更多家庭重拾欢笑,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做出自身的贡献。

撰稿:相贵华

审修:医务处、宣传科

供稿:麻醉科

图片:相贵华

监制:庄    囡

编辑:刘    玎、郑    璐

核校:文芳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