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阅读量:
入夏以来,雷雨天气频发。除了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预警信息、合理规划出行外,暴雨后的健康防护同样不可忽视。我们整理了以下健康防护指南,涵盖饮水、饮食、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及健康监测五个方面,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注意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暴雨可能导致水源污染,饮用水安全至关重要。 不喝生水。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自来水、井水、河水等,尤其不要饮用带有颜色、异味(消毒剂味道除外)或浑浊的水。 选择安全水源。优先饮用烧开、煮沸的开水以及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或桶装水。若条件有限,不得不临时使用井水、雨水等混浊度大、污染严重的水,则需先加入明矾澄清后再消毒,并煮沸至少1分钟以上再饮用。 清洁储水容器。盛水容器应定期清洗消毒,避免二次污染。混浊的水可加明矾澄清后再消毒。此外,饮用水消毒剂(漂精片、消毒泡腾片)须放在避光、干燥、凉爽处存放(如用棕色瓶拧紧瓶盖)。 检查供水设施。若自来水水管或水龙头被污染,退水后应先放水充分冲洗管道,直至水质清澈无异味。水龙头表面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注意食品卫生,严防食源性疾病 雨水可能污染食物,增加腹泻、食物中毒等风险。 避免食用高危食品。不吃腐败变质的蔬菜水果、发霉的米面、淹死或病死的禽畜及水产品、被洪水浸泡过的包装食品(即使密封完好也可能受污染);不采食野生蘑菇,谨防中毒。此外,被雨水污染的蔬果即使清洗也可能残留病菌,建议去皮或彻底加热后食用。 加工食物需谨慎。食物要彻底烧熟煮透,避免生食或凉拌菜。生熟食材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餐具使用前需清洁消毒,进食前洗手。 临时饮食建议。若新鲜食材短缺,可选择保质期内且无污染的密封包装食品,如罐头、饼干等。 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感染风险 接触污水可能引发皮肤感染、结膜炎等疾病。若出现皮肤红肿、溃烂或眼部不适,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医。 避免接触污水水源。非必要不蹚水,若必须涉水,应穿胶靴、戴手套,事后用清水和肥皂彻底清洁皮肤。 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接触污水后。在无干净的流动水时,可选用免洗手消毒剂或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替代。 保护伤口。在皮肤有破损时,需尽量避免接触污水,若被污染需立即消毒(如碘伏),并包扎防护;若伤口出现感染,应尽快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医。 个人用品专用。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等,以防交叉感染。 注意环境卫生,阻断疾病传播 洪水退去后,环境清洁与消毒是防病关键。 室内消毒。墙面、地面、家具等可以使用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或者擦拭消毒(消毒剂配置需按说明书操作,避免过度使用刺激呼吸道);衣物、餐具可煮沸消毒,被褥等曝晒杀菌。 清除积水与垃圾。及时清理房前屋后积水,疏通排水沟,减少蚊蝇孳生。 防蚊灭虫。使用蚊帐、驱蚊剂,避免蚊虫叮咬;必要时喷洒杀虫剂,降低蚊虫传染病风险。 通风干燥。房屋要全面彻底的通风、干燥,确保房屋空气清新后再回迁入住。 做好健康监测,早发现早治疗 极端天气易诱发身体不适,需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警惕常见症状。若出现发热、腹泻、呕吐、皮疹、结膜红肿等症状,需警惕是传染病早期信号,应尽快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医。 合理用药。严格遵循医嘱进行用药,不擅自服用止泻药、抗生素等,避免掩盖病情或加重耐药性。 心理调适。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焦虑;若出现持续失眠、情绪低落等状况,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特殊人群防护。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更需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免疫力下降。
1.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强降雨后健康宣教核心信息》;
2.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强降雨后防病和健康生活提示(宣传页印刷版)》;
3.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升级发布山洪黄色预警!北京疾控温馨提示》;
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5年7月23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