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4 阅读量:
气管插管全麻恢复期病人躁动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围手术期护理是指病人从手术开始到术后康复全过程的护理,而麻醉恢复期是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环节,气管插管全麻恢复期病人情况多变,应严密观察,.躁动是麻醉恢复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对躁动病人应综合分析,对症处理,以确保病人安全渡过麻醉恢复期。
1躁动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
1) 伤口疼痛:术后切口疼痛是引起术后躁动的重要因素,病人常表现为要坐起来,大喊大叫,身体不停扭动,手伸向疼痛部位,有些病人挣脱监测生命体征的导朕线,麻醉医生分析麻醉中用药,再结合病人及术后表现,排除其他原因后,给予止痛药物,大多数病人止痛效果良好。
2)低氧血症:均发生在气管插管拔管后,表现为血氧下降低于90%,最低者为65%,病人呈迷蒙状躁动,心率、呼吸增快,另一方面为全麻恢复期麻醉剂残留,加之拔除气管插管过早而发生低氧血症。此时应立即采取手法开放气道吸痰(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是头后仰托下颌法),同时协助麻醉师用呼吸气囊加压面罩给氧,严密观察病人胸廓起伏、口唇颜色和血氧变化。经上述处理,病人的SPO2上升至95~100%。
3) 尿潴留、膀胱膨胀:因术前未留置导尿管,手术时间稍长、输液稍快,术后病人表现为躁动不安,膀胱区隆起,轻轻按摩膀胱区无尿液流出,即应给予一次性导尿,导尿后病人转为安静,不再躁动。
4)尿管刺激:大部分发生在男性病人,病人术前无留置尿管,实施麻醉后在病人无意识的情况下安置了尿管,病人在术后麻醉恢复期间,意识尚未完全清醒,不能用意志控制自已的行为,表现为躁动不安,大部分病人表现为要下床小便或大声叫喊憋尿,随时想拔除尿管。此时应检查尿管是否通畅,有无扭曲、受压、堵塞等情况,在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后,给予病人合理解释得以理解或遵医嘱给药后病人不再躁动,转为安静。
5)麻醉药物 :静脉镇痛药用量小且手术结束前未给适当的镇痛药,病人麻醉恢复期表现为躁动不配合,遵医嘱给予20~30 mg 丙泊酚静脉注射,用药后病人即安静入睡,未再出现躁动。分析可能是由于吸入麻醉药止痛作用时间短,病人麻醉恢复期意识尚未完全恢复,而疼痛感觉已恢复,病人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则表现为躁动。
2护理对策及预防措施
1) 密切观察病人,确保病人安全:气管插管全麻术后麻醉恢复期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的血压、心率、呼吸的节律和频率、缺氧状况、血氧饱和度、注意观察意识状态和瞳孔、尿量,大多数病人能在安静平稳的状态下苏醒过来。为防止病人突然躁动而发生坠床、擦伤和碰伤,因挣扎而使静脉穿刺针脱出、气管导管拔出等意外情况,可用约束带进行协调约束,固定好病人的四肢,并密切观察病人四肢血运、 皮肤温度,静脉注射部位等情况,确保皮肤无受压损伤。若病人出现手足躁动或挣扎动作,应避免训斥或强行制止,可以利用中间清醒阶段唤醒病人,并进行说服引导,使病人安静。
2) 及时、良好的术后镇痛:术后伤口疼痛不仅使病人难受,且可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而增加心脏做功。同时可影响病人的呼吸交换量和咳痰,增加术后肺部合并症。因此术后镇痛非常重要。如病人躁动确是疼痛引起,则应遵医嘱立即给予止痛剂,给药后要严密观察病人呼吸的节律、频率,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出现舌后坠,影响呼吸时应及时放置口咽通气管,给予面罩加压吸氧。
3) 减少刺激、消除引起躁动的因素:包括减少或即时拔除有创性的各种导管和引流管刺激。多数病人对经口插管的刺激难以忍受,病人躁动时又容易导致导管脱出,因此,当病人循环、呼吸功能稳定,在指令下能睁眼、有吞咽咳嗽反射动作后,即可协助麻醉师吸净气管内、口腔内分泌物,轻柔的拔除气管导管,给予面罩吸氧,密切观察病人拔管后的情况。
4) 防止因躁动引起的病人自身的伤害:如遇异常躁动或症状异常的病人,应及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以免发生低氧血症或二氧化碳潴留。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应给予氧疗,可避免因缺氧导致的烦躁不安,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如是酸中毒、低血压等病情所致,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总之,插管全麻术后麻醉恢复期是病人情况多变的高危时期,必须严密观察,密切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SPO2、呼吸末CO2分压及呼吸频率等,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 对躁动病人要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相关因素,对症处理,确保病人安全渡过麻醉恢复期。
麻醉恢复室
上一篇:全身麻醉中困难插管的护理配合
下一篇:小儿发热降温法——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