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版 大众版 职工入口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护理天地 > 护理教学

开颅术后麻醉恢复室护理要点

2009-12-21    阅读量:

开颅术后麻醉恢复室护理要点

  颅面畸形的矫正手术是一个大型复杂的手术,尤其是采用颅内径路时,手术范围大,时间长,病情变化多,术后应对病人进行妥善的护理,加强术后的监护,及时处理各种危象和任何并发症,对手术成功至为重要。现对我院近期所做的开颅手术,在麻醉恢复室的术后观察护理总结以下几点:

  1. 术前应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手术名称,手术方法。床旁备急救物品及药品,备气切包,静切包,并检查其性能是否完好,备用。

  2. 术毕病人送回麻醉恢复室,护士要及时了解术式及术中情况,迅速连接监护仪,监测血氧、心率、血压等,及时给氧,做雾化吸入,保持尿管,引流管的通畅。

  3.  带气管插管者应及时给予氧气,保证气管插管固定好,病人未清醒时,应固定双手,以免躁动时气管插管脱出。

  4. 常规监护 根据手术情况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意识)和颅内压情况,病人未清醒时,应15min观察记录1次,病人清醒后,须30min观察记录1次。待手术后24小时,较平稳后可改为1小时观察1次。

  5.  麻醉未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且后仰。麻醉清醒后,床头抬高15~30度,以利于头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和头部肿胀。每2小时翻身一次,以防止长期皮肤受压而导致褥疮;预防压疮和褥疮,关键是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完整;加强观察,经常查看受压皮肤的颜色,合理变换病人体位,对受压部位辅以按摩,尤其是骶尾部、肩胛区、内外踝、足跟。翻身时需注意防止压迫伤口及引流管。

  6.  麻醉清醒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充分给氧,待患者有吞咽及咳嗽反射时,吸净痰液拔出气管插管。经常听诊病人的呼吸音,如有痰鳴音应及时给予吸痰,以清除分泌物和防止发生呼吸道阻塞。如有舌后坠可放置咽导管和舌钳,有喉头水肿时需早期行气管切开。根据脉搏氧饱和度或血气分析监测调整吸氧浓度,防止发生脑组织缺氧。

  7.  保持血压平稳,血压过高易导致颅内出血和脑水肿。手术第二天应查血常规,红细胞压积等,以估计血容量是否不足。

  8.  保持负压引流通畅, 严密观察负压引流量并记录,以了解术后出血情况,出血较多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及时更换负压引流瓶,确保引流瓶内负压,以利于术区渗血、渗液的引流,防止血肿的形成。更换负压引流时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局部保持清洁干燥,防止发生颅内感染。

  9. 特别注意病人是否有头痛情况,术后24~48小时若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嗜睡、意识不清、高热等,需警惕可能有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脑水肿等,应立即报告医生以获得及时正确的处理。

  10. 手术后6小时禁水,24小时禁食,24小时后病人无恶心呕吐,可酌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流质饮食。

  11. 颅颌面手术的病人眼睑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应保护病人眼睑及角膜,分泌物多,应每日用盐水纱球擦拭2~3次;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4~6次,夜间涂眼膏;如上睑缺损可用无菌纱布覆盖,保护角膜,以防止发生暴露性角膜炎。

  12. 患者咽喉疼痛时,应及时给予雾化吸入,减轻喉头水肿,咽部不适,消炎止痛,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并稀释痰液,有利于排出,减少感染机会。

  13. 手术后病人对体位、术区感到不适,疼痛无法忍受,护士应该更主动关心体贴帮助病人,尽量减轻病人痛苦,使病人能够平稳度过恢复期。

  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开颅术后潜在并发症有:颅内高压、脑脊液鼻漏、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癫痫,护士应做到勤巡视病人,勤观察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生,并积极配合,给予相应的处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麻醉恢复室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