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2 阅读量:
作者简介 周栩,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整形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24年1月至2025年7月,赴海南省参加“院包科”帮扶项目,期间担任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整形美容中心主任。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壮阔蓝图上,“院包科”帮扶项目如春风化雨,将顶尖医疗资源精准浇灌琼州大地。我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整形科副主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于2024年新年伊始,毅然告别熟悉的环境,奔赴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整形美容中心,开启了一段以仁德医术重塑生命尊严、以无私奉献践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征程。 初抵海南,我们便立刻深入临床一线,与当地医务人员对接相关工作。作为挂职科室主任,在调研中我发现,提升海南医疗水平的关键在于筑牢基础、规范流程。结合当地实际,我带领团队系统梳理了诊疗规范,建立标准化操作体系。将技术规范、制度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享受到同质化、高标准的优质医疗服务,为科室的长远发展和海南整形外科的整体进步奠定了坚实的质量基础。 为了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我们将形态修复与功能重建的专业精髓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海南,使技术提升真正惠及群众。为此,我提议带领团队深入五指山、文昌、儋州等基层地区,每月组织开展一次“修复缺陷,恢复自信”巡岛义诊活动。在黎村苗寨,我们为先天性唇腭裂患儿制定手术方案;在渔港码头,为烧伤渔民实施瘢痕松解术;在橡胶园,为因工伤致残的胶农进行功能重建。记得在一次义诊时,一位在工地意外受伤、担心毁容影响生计的年轻工人来到我的面前。他是海口某工地的钢筋工,半个月前在施工时不慎被钢筋划伤面部,留下了一道狰狞的伤疤。他下意识地摩挲残缺的耳垂,踟蹰地问道:“医生,这缺口…...以后求职,会不会让人笑话?”这个曾经开朗的小伙子,如今只有在帽子口罩遮挡面部的情况下才会出门。面对患者显见的焦虑与缺损形态,我为他仔细检查伤口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放心,同时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手术修复方案:一期手术需取他自身的一小段肋软骨,精雕成支撑耳轮弧度的支架,如同在断桥处搭起坚韧的龙骨;待软骨存活稳定后,二期再行局部皮瓣转位,覆盖创面,细致缝合,重塑耳廓自然的曲线与光影。在听到明确的修复方案后,他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两期手术都顺利完成,皮瓣完美覆盖。拆线后,患者长久地凝视着镜中重新完整挺立的耳廓轮廓,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在随后的听力复查也确认功能无恙时,他眼中忧虑终被释然的笑意驱散:“谢谢周主任,我又能去干活养家了!”这质朴而滚烫的话语,是对我们最高的褒奖,也是党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的真实写照。 在海南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土地上,我们日复一日,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医疗帮扶工作中。无影灯下,一例例高难度手术接连开展: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手术,为贫困家庭的孩子重塑聆听世界的“窗口”,让他们能自信地聆听生活的美好,扫除因外貌缺陷带来的自卑阴霾,为融入社会铺就坦途;歪鼻修整术精巧施为,矫正错位的骨骼,让那些因容貌困扰而低垂头颅的普通劳动者,重新自信昂首,挺直生活的脊梁;带蒂皮瓣技术修复大面积组织缺损,使因工伤、意外或肿瘤切除而面临困境的患者血脉重新运转,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理功能,更助力他们找回生活的体面与自立的能力。不仅如此,我们也深知“授人以渔”的重要性,通过“师带徒”模式,耐心细致地为科室培养骨干力量,将先进的技术与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积极推动与北京的远程会诊机制,搭建起当地医生与一线整形外科医生“云端”对话的桥梁,让优质医疗资源突破地域限制,实现高效共享。 这次跨越千里的海南之行,于我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成长与洗礼。它不仅仅是一次新进理念与技术的深度扎根,更是团队全体医师“俯首甘为孺子牛”赤诚奉献的生动写照,是我院始终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立体呈现。我们以“院包科”为载体,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逐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从“高位蓄水”到“精准滴灌”的质的转变,不仅是填补区域医疗技术的空白,更是在以实际行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中“公平可及”的庄严承诺。我深刻领悟到,在党的旗帜引领下,医者的无私奉献具有跨越山海的力量,能够在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绽放出温暖生命、照亮希望的光芒。
审修:医务处、宣传科
供稿:面颈整形科
图片:周 栩
监制:庄 囡
编辑:刘 玎、郑 璐
核校:文芳菲